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筹备之路  征集工作  征集花絮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   航天馆 0451-86403118

北京征集(三)

任晓萍

 这十几天,大家还利用了一部分寒假时间,在北京干得热火朝天,每天都忙到半夜,实在太辛苦了!大家以实际行动,表现出了敬业精神和对筹备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在忙碌中,我们感受到了校友对母校筹备博物馆的热心支持。博物馆,牵动着校友的心;博物馆,也让我们为之辛苦付出而乐此不疲。大家期待着,用我们的智慧、热忱和心血,建成博物馆。

2006年1月13日    星期五

在第一批征集队伍到京后两天,我们第二批征集队伍于2006年1月12日晚登上去北京的列车,由于火车晚点半个小时,我们一行4人于13日早晨7点30分左右到了北京。因为前一天下了一场小雪,所以天气不冷,只有零下三四度,地上潮湿,天气很晴朗,感觉很好。据来接我们的八达公司的一位司机师傅说,北京已有一段时间没有这样的好天气了。他说,是你们博物馆给我们带来的好天气。

到了北航,北航校友会的张仲伟教授已经在北航接待中心安排好了房间,在我们之前1月10日来的4位同志(叶香玉、陈炳义、张金娥、郭艳茹)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热情接待。匆匆见过他们,吃过早饭,大家便投入到出发前紧张有序的准备之中。

上午10点钟,在北航邵馆的会议室参加了张仲伟教授为我们组织的校友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北航原党委书记楼士礼、原招分处处长万钧、复合材料专家杨乃宾教授、《航空学报》出版社社长李铁柏。除了文竹、松涛两个学生去买接线板外,其他的6人都参加了座谈会。

楼书记首先讲话,对于哈工大博物馆筹备人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全力支持我们在北京的征集工作。我在发言中讲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感谢楼书记等校友,感谢北航校友对筹备博物馆的支持;第二,简要介绍哈工大博物馆的概况;第三,博物馆筹备情况。之后各位校友和老师都纷纷发言。校友们说,你们来了,我们把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都想起来了,学校筹备博物馆我们作为校友非常高兴和支持,就博物馆的筹备校友们还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

下午2点30分,安宁老师、文竹、松涛我们4人组成的“扫描小分队”到冯仲云校长家扫描照片及冯校长一些珍贵的亲笔信函等,冯仲云的大女儿冯忆罗、儿子冯松光、儿媳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并帮助我们工作。他家有关冯校长的像册一共有5本,我们的扫描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他们又找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实物捐赠给博物馆,如冯仲云在抗联中唱过的《抗日联军歌曲集》新编本,其中收录了东北抗日联军歌曲403首,还有东北抗日联军的服装厂设计的抗日联军战士的服装样式模型、《赵一曼》画册一本并带有光盘,还征集到了冯仲云的中山装一套,这是冯仲云在哈尔滨穿的,一直穿到他离开哈尔滨。这些物品都很珍贵。

在北京,我们8个人,一共分为3个组。晚上9点多,叶老师打来电话,他们组(叶老师、张老师)刚刚回到北航还没吃饭呢,陈老师他们组(陈老师、郭老师)还没回来,大家都很辛苦。

由于要扫描的照片太多,我们工作到晚10点半,因为太晚了怕影响冯老师一家的休息,回到招待所已是晚11点半了,再把扫描的照片考到移动硬盘上,因安宁老师明天要去刻光盘,同时将今天征集到的物品说明进行编辑、整理并保存到电脑中,半夜12点多才休息。

2006年1月14日    星期六  晴

为了赶进度,早晨7点吃过早饭我们又赶往冯仲云校长家了,工作了整整一天,就连中午吃饭也要换班吃。晚7点30终于完成了冯校长家的扫描任务,共扫描114张照片,15份文件资料。冯忆罗老师又帮助我们找了车,把设备直接运到了高铁校长家中继续扫描。

回到北航吃完晚饭9点多了,叶老师一组也刚吃完晚饭,她在电话机旁联系校友。陈老师一组9点半才回来,回来时很兴奋,给大家讲了很多征集中的事情。他们一天走了4家,家家都对他们很热情、支持和欢迎,征集到的实物也不少。安宁老师明天要乘公共汽车去密云进行征集,大家在一起交流了一会儿,明天还有工作,都赶紧回去休息了。

2006年1月15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本来安排好的7点钟吃完早饭后马上去高铁校长家里进行照片扫描。由于这两天很紧张,睡过头了,7点15分松涛来叫门我和文竹才起来。准备就绪,7点45分我们3人小组出发了,半个小时以后到了高铁校长家。为了我们的到来,高校长的大女儿高南林已到她母亲家两天了。小女儿秀林是首都医科大学的专家,带了4个研究生,还要出门诊和做行政工作,忙得很,她也暂时放下手头的事等在家里。高夫人孙克悠老师看上去身体明显要比我们上次来时差了一些。听说我们要去,她很高兴。她让女儿为我们准备了水果、糕点、果脯等,总是让我们吃这吃那。

放下设备,连上机器,投入工作。我们想抓紧时间争取在一天内能完成任务,不愿意明天再来添麻烦。要扫的照片很多,高家两个女儿和我3人一起从光盘中、影集中挑选照片,文竹负责将选出来的照片分类编号,以免回去以后能够将扫描的照片、实物和说明统一起来,不至于发生混乱。

要挑选的照片终于选完了,光盘上是56张,影集中是72张。松涛负责扫描这些照片并存盘等。这台扫描仪还真行,来京前,我们很担心它出问题,把它放在了一个四周放满海绵的大号箱子里,一路上是重点保护对象,生怕碰到、压到。扫描仪在北京的这些天“表现”得一直很“优秀”,这也去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在扫描的同时,我同高铁校长的女儿一起研究编写每一张照片的说明。编好后由文竹打成电子文稿,保存前再与照片一一核对准确。

在这里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们一直没有和吕学坡校长的家人联系上,高秀林老师替我们接通了吕学波的夫人牧岚的电话,我同她讲了学校正在筹备博物馆,我们一直在找她,想征集与吕学坡、学校发展有关的史料和实物等有关事情,她表示愿意帮助我们。

我们还做了高铁校长在“文革”期间劳动锻炼时自己亲手做的一个衣架的测绘图,准备回去做一个复制品。

工作到最后,我们大家累得都好像是处在半晕半醒的状态之中。当我们完成全部工作搬着设备乘上出租车时,已是晚上11点30分了。文竹说:“这一天很充实、愉快、高兴。”松涛接着说:“我们是机械化小分队,机器不停,人就不休息。”临走时他们还与孙克悠老师拍了照片,松涛说,这回我可有吹的了,拿回去‘教育’我爸爸。这两个学生表现很好,高铁校长女儿秀林一直在表扬他们:“看哈工大的研究生多好,眼里有活,手上会干活,嘴上会说话。”

回到住处已经半夜12点多了,接着又把今天扫描的照片考到移动硬盘上,把拍的照片考到计算机上。睡觉的时候已是1点多了。

2006年1月16日  星期一   阴

因为昨天回来得太晚了,今天早晨可以多睡一会儿,有时很怪,最累的时候,巴不得能睡一会儿,可有机会睡一会儿时,又怎么也睡不着了。早晨大家在饭厅见面,觉得很亲热,因为各组忙各组的,彼此见面不多,都觉得好像几天不见了。安宁老师昨天去密云水库跑了一天,收获很大。陈老师一组昨天晚上9点多钟还在校友家呢,几天时间他们组已拜访了校友22位。

今天的安排有了变化,黄振声老师因为临时有事要把时间改在明天,我们马上联系了另几位校友,但没有今天可以去的。我们“扫描小组”不能让机器停转,所以赶紧把其他两个小组征集来并在回哈前要返还的照片收来,在房间里开始工作,共扫描了6位校友的照片42张。

我写到这里已经是晚7点半了,另外两组还都没回来呢。

门响了,叶老师一组回来了,还没吃饭,我让他们赶紧去吃饭,他们说要去食堂吃疙瘩汤。他们最后拜访的一位校友曹克,讲起了往事,很兴奋,就收不住话题了。

现在已是晚9点20了,陈老师他们组还没回来,我都有点不放心了,想打个电话问一问。

现在是晚9点50分,刚从陈老师房间回来,今天他们创了新高,一天走了7家校友。明天我们去黄振声、张毓芬老师家扫描照片。今天征集到的七八本证书,明天安老师要去市里找彩色复印社进行复印,原件就不用带回学校了,可以直接返还。过几天是春运高峰火车票非常不好买,安老师在想办法购买。

2006年1月17日   阴   星期二

9点庄逢辰院士与夫人拿来了3本国家级获奖证书,我们马上为他们扫描、拍照后他们就直接带回去了。以前庄院士就为博物馆捐赠过,他们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说以前很多人拿了东西不讲信用,你们那么认真地按时送还,做的真不错。

听说我们要到黄振声、张毓芬家去,他们说要用车送我们去,也想顺便去看看他们,张毓芬曾经是庄院士所在系的党总支书记。

在去黄振声家的路上,高铁校长的女儿南林打来电话,说有6名校友去他们家看望他妈妈,谈起来母校要筹备博物馆的事,希望我能去一起谈谈。最后商定到了黄振声家与他们电话联系。

在高校长家中的6位校友是3对校友夫妇,都是在哈工大工作过20年多年的老校友,我分别与他们通了话。

王西贺:她提供了一条线索。在1955年左右,土木系团总支、学生会在土木楼西南角的教室内举办了一个关于教育改革的展览。

刘振启:他是王西贺老师的爱人,他说他们都是属于学校第一批八百壮士,是原政治课的老教师,对于学校的发展过程比较了解,并表示能够为学校做事他们义不容辞。

崔开诚:我们觉得哈工大像自己的家一样,建好博物馆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在电话里我向他们简单地介绍了关于征集的有关问题,请他们先回去找东西、查找线索、提合理化建议,以后再电话联系。听了他们的电话以及这几天与校友的接触,一方面给了我们的工作动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增加了压力,学校的博物馆如果办不好,将辜负了校友们的希望。比如昨天晚上想要找一个彩色复印的地方,没办法我们又把电话打到了张仲伟老师的家,麻烦他一大早又一次跑到了我们的住处。

我们给黄振声、张毓芬老师带来了捐赠证书、上次来拍的照片、学校新出的画册,他们看了以后很高兴,表扬我们工作认真。

随后,他们将保存的《毛泽东选集》借给我们做展品。这本《毛泽东选集》是1948年出版的,当时黄振声老师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时住在沈阳,东北局送给每一位筹备委员一本新出版的精装(毛选),这也是他得到的第一本《毛泽东选集》,非常喜爱,于是把它作为珍贵的“信物”请参加全国学联筹备的两位东北区的学生代表带给当时在北平东山北坡团中央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的恋人张毓芬,让她也分享这份幸福,这本《毛泽东选集》他们一直保存到今天,还专门做了一个盒子装了起来。

我们在他家选择了55张照片,其中有二位老师在新华社驻捷克斯洛伐克分社时的照片专集和大学时代参加东南亚民主青年与学生大会途中进行革命工作的有关照片。在挑选照片的过程中,他们向我们述说了许多感人的往事。

我与他们又逐张编写照片的说明,他们很支持配合我们的工作。经常劝我们休息、吃东西,他们说:你们从早到晚地工作真是挺辛苦的,工作精神真好……

晚6点30分,我们完成了全部的任务,在黄老师家门前的小饭店里每人吃了一碗面条。松涛兴奋地说:“好了,目前我们已经打完了扫描任务较重的三大战役。”

晚7点40时,我们回到了北航,其他两组也刚回来,在食堂吃饭。进了房间文竹就直接把扫描仪从大箱子里拿了出来,放到了床上,开始了新的工作。因为其他两组征集的实物,有一些要返还的,赶紧扫完给校友送回去。现在已经是晚9点40分了,文竹还在扫描。

安宁老师今天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彩色复印的地方,完成了复印、刻盘和购买返程火车票的任务。

2006年1月18日   星期三   阴

早饭后,大家为准备出发,又一阵忙碌。叶老师忙着打电话,文竹起床后就没让扫描仪闲着,陈老师、郭老师、张老师在整理征集到的和要返还的东西,安宁老师要去刻盘、彩色复印、车票买重了还要去火车站退票。

上午10点要扫描的证书、照片任务都完成了,我们带着设备到国土资源管理部原副部长刘文甲的办公室,将摆在那里的与国家领导人照的3张照片进行扫描。12点30分回到了北航住地。

下午文竹与松涛去高铁校长家核对上次没核对完的一部分说明,现在已是晚上8点了,他们还没回来,我有点不放心了。下午我和叶老师在马大猷院士秘书那里选了42张照片,20本证书。回来近5点了,我赶紧打开设备开始扫描,这些东西明天要全部还回去。

晚9点30分文竹他们回来了,拿了本大影集,原来经高南林介绍他们又去了崔开成校友家里取来的。影集中有一张照片很有价值,当时高铁校长为了将年轻教师留在哈工大,与夫人孙克悠一起给他们介绍对象,这张照片是举行的第一次集体婚礼,一共有5对新人,他们分别是崔开成、李家宝、黄文虎、何龙、郭鸿生夫妇。

2006年1月19日    星期四   阴

随着松涛的敲门声,我们赶紧爬了起来,昨天晚间的扫描战役一直到凌晨5点才结束,所以早上八点了还在睡梦中。

叶老师、陈老师把已扫完的证书、照片拿了回去,张老师又拿来了要扫描的6位校友的6张照片,安宁老师把要彩色复印的25本证书、奖状拿去处理了。

已来不及吃早饭了,我们带好设备按照已约定的时间在9点以前赶到马大猷家里,8点54分到了马大猷家的院内。马院士今年已经91岁了,夫人王老师84岁,也是校友,曾在校医院工作过。马院士思维清晰、记忆力很好,只是听力差一些。柯秘书介绍马院士的爱好不多,就是爱看书,中午也从来不休息,只是现在年龄大了中午才休息两个小时。看上去他很高兴我们前去,把他获得的比较重要的十几个奖牌拿出来,并介绍了每一块奖牌的情况,我们一一记下,而且把每一块奖牌都拍照了,有一张与周总理的照片和两张带镜框的德国声学学会颁发的证书也进行了扫描。

我们感觉在一个比较恰当的时候,向马院士提出了希望他为博物馆提供几件展品的要求,在他90岁生日的时候,德国声学方面的一个研究所,给他邮来一份纪念品,是一块有机玻璃的建筑材料样品和十多块“微穿孔样板”,还为他颁发了奖状。他把有机玻璃建筑材料样品及“微穿孔样板”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片送给了博物馆,他的秘书柯老师介绍,德国议会大厦是一个透明的很漂亮的大建筑,但解决不了回声问题,后来一位德国女专家应用了马院士的研究理论,利用“微穿孔”技术解决了此问题。这件事,在当时的德国很轰动,因此这位女专家现在虽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工作的那家德国公司还继续留她在公司里工作。

还有一个带有国家第一代排球队员郎平等签名的排球,是当时排球队送给马院士的礼物,因为马院士帮他们解决过难题。当时一共做了两个排球,另一个送给了当时的体委主任。最后达成协议,这个排球我们借回来“克隆”一个做展品。

从马院士家出来已是中午12点多了,下午松涛去高校长和崔开成校友家返还,我和安宁去科学院声学所将昨天晚上加班完成,今天上午安宁老师复制完的证书、照片还给了马院士的秘书。

文竹自午饭后进屋就开始扫描,早晨张老师拿过来的照片现在还在扫呢。晚上两个征集小组回来后都会有新征集到的照片等着要扫描,明天安宁还要早些时间去彩色复印社,然后还要去校友家返还。

2006年1月21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早晨6点半,我们将征集到的东西全部放到了办公室,我们彻底轻松了,因为昨天的行程不太顺利。

昨天一早起来还有几个校友的东西要还,前一天晚上扫描到12点多,但还要彩色复印,安宁老师8点多就走了,等9点复印社开门就进去,因为大家都等他回来后拿了东西才能去校友家返还。9点多安老师打来电话,复印室上午停电,要等到11点才来电呢,大家一听都着急了,再晚就来不及了。安老师在电话那边说,你们再等一下,我再去找一找其他的复印社。10点30分安老师拿着复印好的证书急匆匆地赶回来了,陈老师、郭老师、张老师赶紧出发了。

早饭后,叶老师已经去了两位校友家,回来了又赶紧给尚志校友的秘书打电话,联系去取专门为博物馆做的“神六”模型,联系好后安排文竹和松涛去取。不长时间他们打回电话,模型是用一个一人高的大箱子装的又大又重,出租车根本拉不了,要用大的面包车才行。叶老师又开始联系车,北航的车都派出去了,几个校友的车不是车小就是出不来,最后从汽车公司租了一辆大面包,车来了叶老师领着去拉模型去了。

我拿着要还的东西去了张仲伟老师家里,再说张老师对我们帮助那么大,我们也应该去看看他。从张老师家回来已经是中午了,陈老师、张老师回来了,叶老师他们把模型也拉回来了,这个大箱子太大了,火车的门根本就进不去。大家研究只有办托运了,抓紧时间吃午饭,午饭后赶紧收拾东西退房,早一点去车站办托运。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装上了车,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又等了一会儿去还东西还没赶回来的郭老师,等了约5分钟郭老师回来坐上车,就向火车站出发了。看到郭老师坐在那里疲劳的样子,大家想起她还没吃饭呢,赶紧给她弄了点吃的。道路塞车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才到了火车站,把“神六”模型抬到货运站,办完了手续,又担心搬运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又办了自押运的手续,叶老师将作为押运人员跟随“神六”模型一起上车。

我们其他人来到了候车室,人太多了,我们的东西也多,后来是车站的人把我们提前送到了站台里,从候车室到站台的路程绕了很远,我们每人拿的东西又多,就拿我为例,背着双肩包、挎着笔记本电脑、拖着拉杆箱,箱上还放着一个编织袋子,有的人拿的比我还多。大家也是往返着互相帮忙,脸上的汗直流,我简直是付出了最大的力气才到了车厢,其他的人也一样,安宁在往行李架上放扫描仪的大箱子时,扭了腰,半天才敢动,把大家也吓了一跳。放好了东西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可是又在担心,明天早晨模型、还有那么多的东西怎么运到学校呢。

火车是在早晨5点03分到达的哈尔滨,天还没亮,地上又滑,感觉很冷。叶老师已在4点40分就到货运车厢去了。我们把行李全部拿到了站台上,正在想办法,这时来了一个搬运工,在他的帮助下把行李拿到了来接我们的车上,又去货运处将“神六”模型取出,搬到了车上,这个大箱子差一点儿就进不了车门,立在了门边,还要用人把住。

早晨6点多,我们把所有的东西搬到了办公室,这时我们每个人手里的东西很少了,因为大家这十天来,根本就没去街里转,也没有为家人和个人买什么东西。我们这些同志太好了,我感谢他们。

这十几天,由于工作太紧张,张老师感冒了、陈老师牙痛得厉害、郭老师也觉得不舒服、叶老师嗓子都哑了,最后一天我的牙也疼起来,但是大家一声不响,照样每天早出晚归。为了博物馆的早日建成,大家都在默默地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