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珍 宋桂兰
为筹备学校博物馆,最近我们去了河南几个校友比较集中的地方,见到了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校友,相聚虽短,感受颇深。
拳拳学子,情系母校
从我们到达河南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校友手中的“接力棒”,从此地到彼地,两地校友直到将我们“交接”完毕,才放心地离去。冒雨到车站迎接,顶着烈日从新乡送往洛阳,从洛阳送往郑州,往返于郑州和兰考,直至在深夜将我们送上返程的列车,亲眼看到列车缓缓起动,才依依惜别,挥手而去。
我们同许多校友虽素未谋面,却如久别的亲人相逢,没有离家外出的孤独,有的是游子归乡的喜悦,诉不尽的“乡情”,说不完的知心话。沙曼屯、土木楼、校部楼、食堂、宿舍、同学、老师……他们都记得那么清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油印发黄的教科书、学生证、入学报到证、记分册、各类徽章、计算器、圆形规、书包、运动背心等都完好地珍藏着。
校友们沉浸在对往昔回忆的同时,更为学校的今非昔比而高兴。校友们都说:听说学校要来人,非常高兴。见面后不停的询问学校今天的发展规模、占地面积、在校人数、毕业生人数、学科门类、食宿情况、教学科研……对学校的一切都是那么关注。对教过他们的老师情况更是关心,有的让我们给恩师捎礼物,有的带来诚挚的问候,每个人都为学校今天的发展而欣喜,并真诚地希望学校的明天更好。特别是当我们走进那些年迈的老学长的家门时,老校友们高兴地拉着我们的手说“娘家人来了。”端茶倒水,把我们让到家中的主座上,问寒问暖,真的让我们做晚辈的感到受宠若惊,手足无措。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校友,从他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中拿出百元请人接送孙女上下学,为的是抽出时间帮助我们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地为我们跑东跑西。
有的校友在临别之时,还再三说从《哈工大人》上看到的一些情况,特别是李长春校友说到工大在中俄交流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他非常赞同,并说学校要求我们做什么,我们会尽力的!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我们看着校友当年书写工整、图表整齐的一本本中俄文课堂笔记,几乎被惊呆了。这哪里是课堂笔记,简直就是一本本油印的教材!难怪我们在苏联留学的老校友的笔记甚至被苏联同学借阅用以补充他们的笔记内容呢!有的校友在苏联留学,用4年的时间学完5年的课程,因成绩全优,而获得苏联的优秀毕业证。正是这种扎实的功底、勤奋的学习精神,使我们的校友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这一切不正是对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最好诠释吗?
勤奋刻苦, 一心报国
校友们回忆说,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周日”的概念,休息日全在教室里学习。有一次,一所外地的兄弟院校派人来哈工大学习、参观。星期日,他们在校园里看不到人,到教室一看,学生们全都在学习。来人非常吃惊。校友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高铁校长曾多次到教室说:“同学们,出去活动活动吧。”领导的关怀,同学们都非常感动,大家都跑出教室,可领导一离开,又都急速返回教室继续学习。
勤俭节约同样是哈工大人的美德。我们看到一个校友至今保存的两本课堂笔记,一本正面记着初中时的学习内容,反面是大学时的学习内容;另一本的正面是高中的学习内容,反面是大学的学习内容。
哈工大的学子就是这样艰苦朴素、勤奋刻苦的学子。可是当因公需要时,他们能够舍得一切。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在食不饱腹的情况下,同学们仍积极参加劳动。没有运煤工具时,同学们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裤子,装满煤块,搭在肩上运回学校。当时只有一个心眼儿,那就是: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党叫干啥,就干啥。那高举红旗重走长征路的“勇士”,英姿飒爽的铁姑娘队队员紧张的劳动场面,使我们仿佛听到了校友们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看到了他们意气冲天的革命干劲,看到了当年校友们朝气蓬勃、孜孜不卷的求知欲望、不畏艰苦、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奋勇向前、无私奉献的爱国热情!
河南之行虽短,见到的校友有限,但他们是哈工大走出校门的二十万学子的代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不负母校的培养,不负祖国的希望,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的哈工大莘莘学子的精神面貌。我们为他们自豪!在这里,我们衷心地祝愿老校友们身安体康,福寿绵长;中年校友承前启后,事业辉煌;年轻校友开拓进取,捷报频传!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