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萍
这次北京征集工作共用一周的时间(2006年7月28日——8月3日),去了7位同志,分成3个小组进行工作。
出发前的一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电话联系校友100余人,陶丹梅老师经常晚上9点钟以后还在办公室打电话。为了返还校友的照片,大家加班加点地进行扫描。在火车上,陶丹梅继续整理校友的信息,并把征集对象具体划分到3个小组,一路上大家也在翻看着要拜访校友的相关资料。到了北京以后更是积极工作,早出晚归。
这次征集共计走访校友44位,已经联系好但由于出差、没准备好、临时有变化等原因这次不能前去的还有49位。这次共征集到6拉杆箱的史料和实物,还有一个月球仪(是栾恩杰校友赠送博物馆的)。其中有老照片200余张、专著38本、讲义2本。校友们上学或工作时用的笔记17本、纪念章和奖章56枚,其余还有证书、成绩册、毕业证、光盘等等。
在征集工作中看到的一件件有价值的实物,总让我们的心情不能平静。例如;钱皋韵、潘际銮两位院士在美国出版的专著、50年前的研究报告手稿、冯仲云校长在校时用的书、章、眼镜、“文革”在狱中带的毛主席像章,还有高铁校长在学校用的计算尺、校徽、放大镜、毛主席纪念章、“文革”中劳动用的木工工具、重新工作后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稿和书信等。
拜访中校友们都很热情,找东西,提供线索,提建议,有一位校友(北航)听说学校要建博物馆,非常高兴,前不久来学校时他还去馆址详细看了看,在北京给我们打电话谈博物馆的事将近一个多小时。有的校友说建博物馆太好了,我们手里的东西有了好的去处。但有的校友还是担心,不愿把原件交给博物馆,希望尽快返还给他们,我们还要耐心工作,让他们放心,尽快保质保量地将原件返还给他们。
在拜访中,通过与这些老专家、老领导接触,大家感触很深,一次次被他们的诉说而打动:
14岁参加革命,16岁入党,年龄那么小就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
抗美援朝,搞宣传,炒炒面,修“机”窝。
抗日大游行的热烈场面,
自然灾害时期的坚强毅力,
学习中的踏实、顽强,
校园活动的丰富多彩……
钱皋韵院士当时的女友是上交大的,当时学苏联各学校都派人到哈工大来学习。钱院士被派到哈工大研究班学习,而他的女友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两年后钱院士又被派到苏联留学,有一次他放假回国,正巧也碰上他女友也回国,两人碰到一起结了婚,三天后又各奔东西了,这一分又是好多年。
“080”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时期,学生们吃不饱,有一个寝室的学生实行了“080”吃法:早晨不吃,中午吃8两,晚间不吃。坚持了一个月,李昌校长听说了这件事,专程跑到学生宿舍,大骂了这些学生一顿,告诉学生不能拿身体开玩笑。这件事被学生们传为“080”,只要提起“080”,当时的学生都知道这件事情。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每天晚上回来大家总要议论一番。我让大家整理出来,以后在博物馆里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展览变得更深刻。
每次去外地征集,无论是吃住,我们都要考虑怎样节约经费。这次去北京的人多,我们往返仍然坐的是火车。晚上的票不好买,来回坐了一天的火车,但大家都很高兴,愉快地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