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筹备之路  征集工作  征集花絮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   航天馆 0451-86403118

征集——秦皇岛、北京、天津站

叶香玉

在这次10天(2006年10月8-16日)的征集工作行程中,我们走了3个城市——秦皇岛、北京、天津,虽然时间比较紧张,但收获颇丰。在秦皇岛燕山大学结识了30多位校友,征集到校友个人材料近20份。通过燕山大学档案馆我们还获得了与学校发展有关的很多资料和照片扫描件。在北京3个多工作日里,返还8位校友的资料和实物,拜访了24位校友,并征集到有关资料。在天津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我们也征集到4位校友的重要资料和实物。这次征集工作非常顺利,和大家全力合作是分不开的。在征集工作前半程中,陶丹梅同志在办公室电话联系校友,使这次需要征集的校友信息更加齐全,同时她又把新联系到的校友用电话或手机发信息的方式及时传递给征集小组,为这次征集工作提供了方便。

第一次来到燕山大学

10月8日,博物馆一行4人来到秦皇岛燕山大学进行征集工作,虽然是第一次来到燕山大学,但一进入燕山大学就让你感到非常亲切。在所住宿的燕大宾馆,我们第一眼就看到了院子里的纪念燕山大学建校86周年纪念石碑,让人倍感亲切。在宾馆的文化墙上,我们很快找到了和哈工大有着血脉相连的燕大校史与部分老照片: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1922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1958年经原教育部、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隶属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1997年1月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国家实行机构改革,燕山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划归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目前已成为立足河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

在燕山大学,博物馆征集小组受到热情的接待和工作上的支持。在短短的3个工作日中,通过座谈会和到老校友家拜访,我们结识了30多位老校友。通过事先联系,很多校友已经把资料和实物准备好,等着哈工大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到来。在征集进程中我们通过燕大的原党委书记宋维公和一些老校友又了解到30多位新的老校友的有关线索和联系方式。党委书记宋维公告诉我们,在燕大的老校友至少有100多位呢!是啊,在燕大校园你可能随时就会碰到老校友。在燕大的征集工作中,老校友雄厚的学识和质朴谦虚的工作作风,以及做出的贡献让我们感受到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优良传统在这里的再现。在燕大的哈工大校友优秀的工作业绩也令我们骄傲和自豪。在征集工作中,我们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在哈工大的发展史上这段重要的发展进程。

第八次进京

这次是第八次进京了,来到熟悉的北京城,工作也比前几次有了新的经验,北京城太大,我们按区域分了工,先及时返还校友的资料和实物。有的校友看我们这么守信誉,又马上为我们找来了新的资料。有的校友还为哈工大的博物馆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朱育诚校友前两天刚刚参加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50年校庆。他说,清华大学工物系50年的历史写得非常详细。哈工大当年重要的专业历史变迁应详细收进哈工大的专业建设史中。他还告诉我们,哈工大当年的工程物理系和原动力机械系合并,改名为核动力工程系(二系)。这个系由民转军后,主要为海军服务。二系与海军共同成立了“三五”研究室,几年中,从无到中,实验核物理专业渐成规模,一批青年教师也在以马祖光为首的老教师的带领下,从实战中成长起来了。

可惜1976年初,南迁又回来的工程物理系被撤销,这个系的3个专业是实验核物理专业、加速器专业等整建制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反应堆专业调入清华大学。我们和朱育诚校友约定,联系北京高能所与清华大学的老校友共同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朱育诚校友表示全力支持,为学校做好这件事。

在刘德本校长的夫人杨枫家里,我们见到了校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枫一直保存着的老校长的许多宝贵资料和照片。在他们家,有4人是哈工大校友,并且都非常优秀。老校长的严谨和朴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早有所知,在他任校长期间,长子刘书家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仅差一分就是没进来哈工大而录入了哈尔滨电工学院,这让一些教职工很感概。看到刘校长在病重时写给学校党委常委的信,还如此关心着学校的工作,我们的泪水禁不住涌出,多么敬业的一位老校长!如今已经是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的刘书家非常珍惜父亲留下的每一件物品和资料,可惜他正在外地出差,没能见到。

前不久,杜学程校友第一次重返母校。他于1956年考入当时哈工大的工程经济系,毕业后一直留在母校工作,直至1979年调离母校到北京工作。在离开哈工大20余年后,回忆起当年在哈工大,杜老师对受苏联模式教育影响依然记忆犹新。他说这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杜学程校友那里,我们见到一本珍藏多年的哈工大画册。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影集册,落款日期是1977年。杜学程校友慷慨地把这本影集册捐赠给了博物馆。

1947年考入哈工大电机系发电专业,195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5年,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孙琦霄校友,1959年调至北京国防科委,负责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与组织工作,退休前为国防科工委正师级研究员,1988年退休后主要致力于外文翻译工作。从学校毕业将近60年,谈到大学时代,孙老深有感触地说,哈工大那时是全俄文教学,学校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保存的许多资料和老照片在“文革”中都丢失了。知道我们来,他还是认真进行了准备。他从老同学南志远那里找到10张在哈工大学习和生活的老照片,并把老同学的通讯方式告诉了我们。

这次在北京征集收获很大,通过校友赵淳,我们还找到刚从澳大利亚回京的黄元。赵淳校友的一家7位亲属都是哈工大校友,其中黄元的母亲赵洵和父亲黄一然都是哈工大校友。黄元的母亲赵洵当年曾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黄一然曾任哈工大副校长。黄元按约定时间准时来到我们的宾馆,送来了有关母亲赵洵的材料,提供了父亲的有关资料和线索,并互留了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

从北京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退休的李光汉校友是中国第一颗资源应用卫星某系统的副总师,李光汉校友的夫人王连英也是哈工大数学系校友,现在是北京工业大学数学系教授,在李校友家我们高兴地在他参加研制的资源卫星模型前一起留影。李光汉校友非常热情地找到一些资料捐赠给学校,还提供了一批他曾教过的学生的联系电话。

徐旭常院士同时是清华大学、东北大学和哈工大校友,他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把他编写过的第一本燃烧领域的权威教材捐赠给了博物馆。

校友们非常支持我们的征集工作,10月16日筹备组人员要返哈了,一大早陈国兴校友坐车赶来,他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当年在校用过的计算尺。陈老在校时为中共地下党做了许多工作,他表示,尽力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说可以通过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女儿联系哈工大的俄罗斯校友。通过这次征集工作,我们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征集工作要和学校的发展包括专业的发展变迁史联系起来。

第一次走近天津校友

按照这次安排的征集计划,15日来到天津,对事先约定的天津的4位校友李猷嘉院士、中共地下党员赵玉龙以及严铭卿校友进行拜访,还拜访了20世纪20年代学校第一批中国学生王守先校友的女儿。

由于不到一天的时间,刚一下火车我们立即兵分两组,按计划分赴。因为严铭卿校友在电话里告诉我们他大约在中旬到西部出差,要在春节才能赶回。我们马上与严铭卿校友联系,因为他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出差了,但还是约定我们赶过去。一下车,他就在门口接我们,把有关资料交给我们,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在赵玉龙校友那里,我们听到了赵老精彩的在哈工大做中共地下党工作的故事。已过80岁的赵老和他的老伴都很“前卫”,老两口一人一台电脑。被孙女称为“前卫的爷爷和奶奶”。就在我们和赵老谈话的时候,他的老伴在电脑上打字为我们当“速记员。赵老高兴地把他珍藏的在俄罗斯留学和部分工作老照片影集和他在苏联得到副博士学位的证书封皮拿给我们看,副博士学位的证书如今只剩下半张皮了,很明显是“文革”造成的结果。赵老告诉我们,这本证书封皮还是当时军宣队的一位同志从地上捡起交给他,才得以保存下来。这次他把这张证书皮捐赠给了校博物馆。

10天的征程中我们不仅征集到校友的资料和实物,也又一次受到了深刻教育和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