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筹备之路  征集工作  征集花絮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北京征集(六)

叶香玉

这次北京之行(2006年11月17日—29日)共拜访校友37名,征集到照片300余张、专著及老教材10余册、实物模型3个、文字材料16份、证书40余本。

这些校友都非常热情,积极配合征集工作,充分表现出了他们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北航有哈工大校友100多人,校友张仲伟目前已离休,他对博物馆的筹备非常热心,自愿去北京档案馆和图书馆查找关于哈工大的有关资料,他说“我现在有时间了,非常愿意为母校博物馆的筹备做点儿贡献。”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李绍业院长提供了建研院的100多位哈工大校友名单。荣国浚、魏连璧等校友也提供了很多老校友的线索。

当我们按约定来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原秘书长王北新校友的住宅楼前,王秘书长已在楼前迎候我们。在王秘书长家,我们知道了王北新校友是当年红旗班5922-2班的学生,同时也是工程热物理系二专业的党支部书记,他向我们提供了当年学习生活的照片并附上详细的说明,对学校有着深厚感情的王北新校友给我们讲了许多在校期间的小故事。

“神舟”六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校友,向母校捐赠了一米二高、比例1:50的F长二捆系列运载火箭模型;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校友表示要向母校捐赠“神舟”六号模型;目前模型正在制作中,朱育理部长和沈阳有关制作单位联系,准备将他任航空部长时与苏联谈判引进的第一架歼灭式战斗机模型捐赠给学校。

在征集小组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在北京工作的胡铭曾教授帮助下,我们乘胡铭曾教授的专车跑了3个小时,在密云水库拜访到了全国第一台会说话、会下棋的计算机研制人之一吴忠明教授,不仅征集到了有关照片,还进一步了解了哈工大计算机专业发展与创建的珍贵历史材料。吴忠明老师还将他本人毕业时作为全校交流的毕业论文铅字打印稿捐赠给了博物馆。

这次在北京我们有幸见到很多位院士精英。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他是物理学家、教育家、在声学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建树颇丰,开创了我国语言声学的研究工作,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参与我国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声学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在环境保护、消除噪音污染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曾获中国科学院成果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等多种奖项。马院士还是我校第一位教务长。据悉,今年90岁高龄的马院士每周都要到研究所上班,神采奕奕。柯秘书告诉我们,马院士去年又出版了3部著作。

中国工程院庄逢辰院士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学科第一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学科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庄逢辰院士夫妇平易近人,为我们的征集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童秉纲院士对哈工大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主编了《理论力学》(上、下册)第一版,是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是全国这方面最早出版的“试用教科书”,至今已是第五版,印数超过百万册,1987年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这本书很有纪念意义,因为它是“文革”期间,童秉纲校友处于挨整、遭歧视的恶劣环境中,仍能专心写作出的产物。

长期在香港工作的蔡其巩院士在北京向我们捐赠了老照片和获奖证书,有趣的是在蔡院士的班级中,共出了两位院士,一位是家庭生活较好的被同学们戏称为最富有的同学宋健,一位是家庭生活较差的被同学们称为最贫穷的同学蔡其巩。

朱育诚校友那里保存着一些珍贵的老照片。他的夫人邓燕平也是我校校友,她是当时学生话剧团的主要演员,曾出演过产生重要影响的话剧《年青一代》,并担任女主角,现在还保存着一些剧照老照片,在校期间她还担任过学校的学生广播员。

校友朱育理部长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作为当年的留学生从苏联回国时,他曾代表全体中国学生讲话,讲话的内容至今他还能用俄文一字不差地全部写下来,他捐赠的老照片中就包括他讲话时照的照片,而且还同意把讲话内容给我们写一份。 

老校友荣国浚不但捐赠了他学生时代从事中共地下革命活动的几万字的回忆录,还给我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故事。70多岁的陈熙琛校友捐赠了他的科研工作回忆录和撰写的近3.5万字的《我的科教生平》自述和保存完整的当年的教案,让我们领略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和第一代“八百壮士”的典范。在整理校友征集档案时,我们发现,陈熙琛教授提供给我们的检索证明电子版和材料,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样板。

此行征集工作收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