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筹备之路  征集工作  征集花絮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征集——大连、沈阳站

任晓萍 王文竹 刘孟男

假期上班对于博物馆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来说已经成了自觉行动,大家自觉地在为博物馆的早日开馆而工作着。2007年8月5日—14日,我们到大连、沈阳进行征集工作。

在大连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中,研究员王珍仁同志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并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使我们了解到我校20世纪30年代学生、中共地下党员黄铁城在监狱中(1941—1945)的有关情况,带回了黄铁城同志1999年撰写并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幸存者的自述》及相关书籍16本。我们看到了黄铁城在狱中被服工厂服役时所使用过的剪刀与毛刷、囚服、伴随他度过4年狱中生活的《王云五大辞典》和黄铁城入狱时带进(被看守强行收管)的“奥林匹克牌怀表”。我们共同商定,待回校发来公函后,他们将为我们复制黄铁城校友在狱中使用过的有关实物作为博物馆的展品。

在大连史志办我们了解了我校1930年入学的学生、中共地下党员李明武的有关情况,史志办的刘影处长还帮助我们找来了登载有关李明武情况介绍的《大连地下党人物传略》和《大连市志——人物志》。

拜访和联系了校友22位,院士2位。其中大连化物所的桑凤亭院士找出了他的毕业证书(1959-1964年五二专业),在毕业证上还有他大学时期的照片,他还答应将他的其它资料整理后一并寄给母校博物馆。

1951-1956年在校学习的大连交通大学教授郑恩贵(已去世)校友的家人将郑教授获重要奖项的证书10本、照片14张、剪报和手稿文件15份、字画5幅以及他的俄文、捷克文、日文、英文、中文书籍41本,还有他历年的工作手册8本,每本内封上都有他写给自己的新一年的工作勉励,这些都捐赠给了母校博物馆。郑恩贵校友1956年毕业于我校焊接专业,他曾任大连铁道学院教授、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辽宁省焊接学会理事长,在扩散焊和堆焊方面有较深造诣。他曾多次获国家级、中科院科技进步奖项;担任《焊接手册》堆焊篇主审,并参与《科技百科综述》的焊接辞条撰写;发表论文50余篇,已鉴定的科技成果11项,获奖8项。1988年以来获“大连科技精英”、“铁道部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教师”等称号,他的事迹被列入《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辞典》、《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辞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中国科普作家传略》等多部名人传略中。

1956-1961年在校学习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李伟伟、刘济育校友夫妇捐赠了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有关照片18张、出版的专著3本、在哈工大工民建专业二年级(1957年)学习时的《理论力学》笔记本、在校期间撰写的《大学时代的诗》,以及后著的长篇小说《松江风云》等实物。

李伟伟的哥哥李冠儒(已逝)也是哈工大校友,1948年到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因国家急需俄文翻译,他从哈工大被调去东北军区军工部门,抗美援朝初期曾赴朝担任翻译工作。1952年,他由东北工业部翻译科长岗位调任中央重工业部专家工作办公室主任,以后又调到中央外交部,任苏欧司处长。1959年曾为毛泽东主席当过翻译。20世纪60年代初曾参加中苏边界谈判。20多年中在我国外事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李伟伟捐赠了他哥哥1949年哈工大夏令营全体同学留影照片和在苏联工作时的有关照片。1959年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率团来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李冠儒曾负责陪同赫鲁晓夫。李伟伟还捐赠了一张哥哥在给毛主席做翻译与毛主席及外宾的合影照片。此外,他还将李冠儒1948-1950年调出哈工大前佩戴的校徽也捐给了母校博物馆。

1952-1954年在校学习的大连机车厂高工李恒校友那里,我们征集到了他在哈工大、在苏联留学考察和在机车厂进行技术革新时的照片30张、他主编的专著2部4本、1954年9月哈工大奖励给他的校级优秀毕业生的奖品(笔记本)和哈工大的毕业答辩通知书等实物。其中1954年6月哈尔滨滚珠轴承厂赠给哈工大实习队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工人师傅和同学们给李恒的留言。李恒校友是1952年入哈工大的,按照当时的学制应该是1年预科,5年本科。由于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人才,因此在入学即将读本科的学生中选拔优秀者(250人)快速培养,两年毕业,获专科学位,于1954年毕业分配到大连机车厂工作,多年来他成果卓著,是我国该领域中的知名专家。

在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我们又见到了校友刘孟诏主任,将他们为我们准备好的以校友为主力研制的歼击机7和歼击机8的模型运回学校,其中一个模型很大,长1.5米,宽1米,是在沈阳校友会的帮助下(出车并联系托运)才顺利运回学校的。刘孟诏等几位所领导还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替我们在所内校友中进行史料和实物的征集,征集到史料和实物近30件,已经陆续寄给了我们。

沈阳黎明航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10厂),去年我们第一次去公司在哈工大校友中征集史料和实物,那里为我们做征集准备工作的负责人小祝,早就征集到史料和实物63件,这次全部转交给了我们。

老校友郑重有一个在校时参加“勤劳奉仕”劳动所使用的饭盒,形状为扁圆桶状,上面有可挂在木棍上加热用的提手,里面有上下两层,下面装饭,上面盛菜,还可直接用它在火上煮饭。他保存了60多年,可惜的是中间的夹层已遗失。

93岁的老校友王富山1940年毕业于我校建筑系,在那里我们征集到了他在校时穿校服的照片,与同学的合影照片13张,以及日本同窗好友写给他的信和日本同窗会会誌。他是建筑专家,原沈阳市规划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沈阳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曾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沈阳市一至六届人民代表、市政协一至七届委员。

我们在沈阳的时间很紧张,原沈阳工业大学的校长王成元校友将准备好的资料派学生送到了宾馆。王成元校友提供了在校时期的照片、任沈工校长期间的标准照、7张工作照,2本专著、简历和获奖证书3份。

杨帅民是1953年入学的校友,后任长春电机厂总工程师、市电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市特种电机开发公司总经理,吉林省电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站长,他是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人才,是中国摩擦焊机制造业的奠基人,是结束我国大功率铁路客车发电机依靠进口历史的创立者,有17项技术成果分获国家、部、省、市级奖励,有5项发明获国家专利。1997年由于积劳成疾,杨帅民校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的家人将他的遗物进行了整理,捐赠给母校博物馆,首批图书500余册,主要包括他在校的教科书、电机制造和摩擦焊接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著作,还有百科全书、辞典和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