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馆内故事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   航天馆 0451-86403118

80年前哈工大五学子的爱国之举

——自费翻印《田中奏折》揭露日本侵华真相

陶丹梅

这是1929年的一本32开、56页哈工大学生的自印本,称得上是罕见的珍贵文物。书的封面上明晃晃地印着“《节译日本田中内阁侵略中国满蒙积极政策奏章》,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学生翻印”的字样。里面的内容是日本侵华的最高机密,涉及到日本侵略我国所采取的措施、手段、方式和步骤,这在当时中国和国际上是鲜为人知的。

哈工大同学翻译的《节译日本田中内阁侵略中国满蒙积极政策奏章》

此珍本的扉页上印有这样一段文字:
  “读者!假定你的心还在跳,你的血还在流,你的脑里还印有中国的全图,那么无论你怎样忙,或是怎样懒,总该抽出一点时间把它读完。读完后。想想人家的计划、手段是这样的,我们呢?以什么手段来抵御?以什么工具来对付?”
哈工大中国学生的自印本,是当时最早向世人公布日本侵略中国最高机密文件仅有的版本之一。它不仅向世人揭露了日寇侵华的真相,引起中国人的警觉,更印证了80年前一腔热血的哈工大华生的爱国热忱!80年前这种警醒国人、号召抗日的爱国之举,在中国的抗战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了一个研究积极侵华政策的内阁会议——“东方会议”,会议之后,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上奏了一份《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文件,即《田中奏折》。它赤裸裸地提出了日本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总政策,并把侵略中国的突破口定在东北。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再到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都证实了日本企图霸占中国和称霸世界这一侵略政策的步骤。   

1928年,张学良“东北保安总司令部”的外交官王家桢,派在日华商、台湾籍爱国人士蔡智堪,利用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伪装潜入日本皇宫书库,秘密抄录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原文,王家桢将其翻译成中文定名为《田中奏折》。因文件机密,印了为数不多的奏折,当时只在国民党南京政府以及东北军要员中传阅。

直到1929年,这份带着罪恶和血腥的《田中奏折》纷纷被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揭露出来。北大爱国学生、清朝《四库全书》总编纪晓岚的七世孙女纪清漪发现此稿后,集资印刷了数千册,发往各地。
  与此同时,由中东铁路创办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哈工大前身)的中国学生张冲、刘唐领、王竹亭、陈祖堂、陈历坤5名学生中的一人,无意间发现了《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奏折。他们5人立即传阅,在奏折的字里行间,日本先占满洲,再独霸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国家到了生死危急关头!他们感到形势的严峻,心跳在加快!愤怒的热血在奔涌!时间不等人,鉴于看到这份奏折的中国人毕竟只有上层的极少数要员,他们做出一个决定:将这份奏折公之于天下。

接着他们迅速在华生中传递着这个秘密,激起了华生强烈的反日情绪。他们在中国学生中募集资金,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陈祖堂回忆,1929年12月,他们在印刷厂翻印了数百份《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奏折,分别寄到关内的各省著名大学的学生会,并请他们快速传阅,广为宣传,以提高国人的警惕。就在当月,南京的《时事月报》发表了《田中奏折》的全文。之后不到两年,日本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经过80年的风尘岁月,人们很难看到那本透着日本侵略者称霸世界的野心、让世人不堪回首的,并承载着哈工大中国学生的责任和使命的奏折珍本。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钱念孙先生在他所著的《无法封尘的历史》一书中收集了很多抗战旧书。当我看到书中开篇的第一本就是哈工大中国学生自印的《节译日本田中内阁侵略中国满蒙积极政策奏章》时,那种在征集中发现有价值文物的无法形容的激动,那种据重要文物为“己有”的迫切牵挂,使我与钱先生通了一次又一次的电话,探讨书中史实的有关问题,并与他商量在哈工大博物馆展出此书一事。我们感激钱先生,是他把这么珍贵的文物保存至今。钱先生很热情,表示尽力支持哈工大博物馆。

《无法封尘的历史》

如今,睹物思人,我们感慨物是人非。80年前那5位热血男儿今何在?追寻他们的踪迹,我们发现他们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1925年,5学子从北京交通大学预科俄文班毕业后,由北京交通部派遣来哈,考入哈工大(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当时学校的中国学生只占极少部分。他们5人都是由交通部支付费用的官费生。

张冲

张冲,字淮南,1904年生。他曾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后又考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哈工大前身),次年又转入哈尔滨法政大学。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副部长等职。他才华过人,风度翩翩,既熟俄语,又通苏联事务,曾去苏联谈判中苏复交,参与苏联三次对华巨额军援等,他是国共两党政治舞台上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抗日战争期间,张冲坚持正义,积极拥护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为两党团结抗日而不懈奔走。他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是蒋介石同延安、莫斯科的秘密联络专使,周旋于国共两党之间。每次国共谈判,他都与周恩来紧密协作,并全力保护周恩来的安全,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团结抗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周恩来的挚友。

1937年,张冲(中)与周恩来(右)、叶剑英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1941年,38岁的张冲病逝,国共两党领导人对张冲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做出的努力与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蒋介石亲临祭奠,并撰哀挽:“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毛泽东与董必武致送的挽联是:“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周恩来为失去张冲这样一位朋友深感悲痛,他在追悼会上,泪水盈眶地发表了20分钟的悼念演讲《悼张淮南先生》,文中说:“因先生之力,两党得以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他还亲书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致送的挽词

王竹亭

王竹亭,我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铁路选线设计学科开拓者。1904年生于河北,1992年逝世。
  1925年他考入中俄工业大学校(哈工大前身)的建筑工程系。1931年毕业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该校的华人研究生,并兼任助教。之后他被推荐去了美国,接着又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铁路网设计研究。
  王竹亭回国后,先后在粤汉、川湘、京(南京)赣、天成、綦江、宝天铁路等工程局,参加和领导了我国多条铁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竹亭被任命为中长铁路局副局长(中方局长)、代局长。为争取国家主权,1946年他妥善办理了中长铁路的移交手续,受到铁道部“移交出力,保管有功”的嘉奖。1949年,他出席了董必武、叶剑英等领导为北平民主人士举办的宴会。
  王竹亭在我国铁路网建设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铁路网建设理论,出版了我国自己的高校统编教材《铁路设计》。到1954年,他先后出齐了我国用中文出版的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第一部系统、全面的专著——《铁路选线及计划学》。1953年后,他先后在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现北方交通大学)任教授,专注于培养铁路科技人才和我国铁道工程专业、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他是我国铁路选线设计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优秀的铁路工程教育家。王竹亭曾连续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唐领

刘唐领,铁道工程学家。1901年生于湖南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第一中学。1923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俄文班,两年后考入哈工大土木工程专业。精通俄语,曾为中国抗日武器的采购以及航空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放前,刘唐领曾在中东铁路任俄文翻译,任交通部工程师,中长铁路受理局主任秘书等职。解放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在北方交通大学任教期间,他首次引进并首开《铁路车站及枢纽》新课,介绍苏联的科学技术。
  1937年,中国抗日形势严峻,武器装备不敌日军,蒋介石派以张冲(哈工大校友)为副团长,抽调了各军兵种40多人组成的“欧洲实业考察团”,秘密赴苏购买抗日武器。刘唐领担任考察团的技术翻译,后被指派为中国军事委员会和航空委员会驻苏联阿拉木图的代表,专门负责验收我国进口的航空器材。1956年的“五一”劳动节和国庆节,刘唐领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出版译著《铁路车站及枢纽》(上册)、《铁路工程》等,担任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土木工程学科的副总编,参编《俄汉铁路综合词典》。
   

陈祖闛

  陈祖闛,我国著名铁路桥梁专家。生于1904年,1925从北京交通大学考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哈工大前身)预科,之后升入铁路建筑系本科。1935年毕业。解放后在成都铁路局高级工程师。2003年逝世。
  陈祖闛还未出生就失去父亲,7岁又丧母,亲戚把他养大并资助他读书。本来是以官费生考入哈工大,但读了一年后,北京交通部就停发了他们5人的官费,从此陈祖闛的求学之路,更加贫困,但他坚持把书读完。他用了10年时间半工半读才毕业。他聪明好学,珍惜得来不易的读书机会。10年苦读,使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他曾随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钱塘江大铁桥的修建工程中,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参加南疆公路的建设和成渝、宝成、成昆铁路等多项建设工作。陈祖闛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因技术精湛,上世纪50年代国务院就任命他为铁路高级工程师。在修筑成渝铁路过程中,他提出的改建线路设计被国家采纳,并为国家节省了大笔资金。在我国多个桥梁和道路的修筑中,他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他还多次被选为成都市人大代表。70岁以后,陈祖闛仍从事技术和翻译等工作,并以84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3年,陈祖闛百岁寿辰,家人和四川校友会为他祝寿。回顾一生,这位世纪老人无愧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正像他所概括的那样,“俯仰平生无憾事,笑迎期颐一百年”
  陈历坤,从北京交通大学同时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哈工大前身)的5学子之一。他在哈工大读书期间曾因体弱提出转哈尔滨法政大学。很遗憾,对陈历坤的情况,我了解的仅仅是这些,也许在博物馆征集的过程中,会有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