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馆内故事
  •   开馆时间:

  •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   春、秋季学期每周一及法定节假日当天闭馆

  •   寒暑假期间取消周一闭馆

  •   春节期间除夕、初一、初二闭馆


  •   预约电话:

  •   博物馆 0451-86281516

  •   航天馆 0451-86403118

一个值得纪念的人

——走进李昌校长纪念馆

陶丹梅

在李昌校长逝世一周年后的2011年9月,我们谨以《李昌校长纪念馆》来纪念这位卓越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在哈工大历史上,为个人开设纪念馆,这是第一次。

或许有人只知哈工大为“211工程”和“985工程”名校及其在全国高校的地位和影响,只知有许多叱咤风云的航天群英出自哈工大……却不知哈工大辉煌的今天与20世纪50年代的校长李昌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开创精神,给这所学校打下了日后发展的根基是密不可分的。

走进哈工大博物馆二楼的《李昌校长纪念馆》,那文图并茂、菊黄和柠檬黄相间的展板,那些刻着时代印迹的藏品,向参观者展开了李昌不平凡的人生画卷——


李昌校长纪念馆


李昌校长生前使用过的办公桌

英年才俊出自湘西,鲲鹏展翅殷殷报国

“走出湘西大山的少年”、“青年运动的先锋”、“烽火中的戎马生涯”——李昌少为人知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那些遥远的故事,吸引了参观者,他们目不转睛,探寻这位大学校长富有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

李昌,原名雷骏随,21岁时改名为李昌。他1914年出生于古代被称作“蛮夷”之地的湖南湘西永顺县,这里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

两幅照片,展现在参观者眼前,一幅是李昌祖父建的雷家老屋,贺龙将军的司令部曾在这里开展工作,现已成为湘鄂川黔4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另一幅是李昌的父辈们建的雷家新屋,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分校,现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李昌就出生在这里,并从这里走出去。

李昌的父亲雷成武知书达理,是一位开明士绅,捐资义渡,创办新学,建立联合团防,保护地方安宁,被推举为县参议会议长、商会会长、红十字会会长等。他鼓励后代到大城市接受教育,对子女管教极为严格。李昌善恶分明、以国家利益为重、顽强进取的精神,以及他后来成为青年运动的领袖,与他受父亲的影响,和父亲对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随着讲解员的引领,我们的眼前急速闪过了李昌在那个金戈铁马征战急的年代走过的足迹——

1928年,14岁的李昌跟随大哥离家求学,先后在杭州、上海、北平等地读书。他初中时就接触了进步思想,在上海同济高中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三次赴南京**…… 

1933年李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5年,李昌高中毕业后,同时报考了清华、北大、中法、中央4所大学,并分别参加了4次考试,结果令人非常振奋:4所大学同时考取!最后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北平爆发了震撼全国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李昌成为清华大学“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的骨干。如果他不是热衷于参加学生运动,或许后来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1936年李昌参与组织发起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后被选为清华大学“民先队”大队长。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中共清华大学党支部组织委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队长、中共“民先队”总部党团书记。

从1938年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李昌率“民先队”先后辗转太原、西安、武汉、延安等地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他曾三次到延安开会或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及组织部部长、青年战地服务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

在《李昌校长纪念馆》里,有一张照片很引人注目:那是1947年,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军级首长欢送政委***调任三纵队政委时的合影,当时李昌为政治部主任,那时他和***是那样年轻,英气勃发,在共同的革命事业中,他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参观者说,如果没有来《李昌校长纪念馆》,他们不会了解老校长烽火年代那么多非凡的传奇经历,那是一部革命的史书,是令人值得回味的……

主政工大功不可没  “八百壮士”仰之弥高

《李昌校长纪念馆》,展出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他在哈工大的11年。当年毛泽东、周恩来亲点李昌主政哈工大,从此他为哈工大的历史抒写了可圈可点的“一笔”。这“一笔”,浓烈、厚重,铸就了哈工大的辉煌。

在哈工大博物馆和《李昌校长纪念馆》里,收藏着李昌在哈工大作的报告、发表的文章、批阅过的文件、衣物、眼镜等。这里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件藏品,其意义不仅仅是展览,而是老校长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哈工大崛起的一段历史写照。

《李昌校长纪念馆》开馆当天,作为老一代“八百壮士”的黄文虎、杨士勤、吴林、沈世钊、强文义、周定、袁哲俊等老教授前来参观,他们是20世纪50年代曾在校学习或工作的亲历者,对那个火热的年代有着太多的感触!当大家看到展板上1957年在全国首次被评定为副教授的13位年轻教师的照片时,对如今已80多岁的袁哲俊说:老袁,你看看,你看看,那时你多年轻,还是帅哥呢!在这个纪念馆里,大家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哈工大的老一代“八百壮士”怎能忘记他们跟随李昌校长为哈工大的崛起所奉献的日日夜夜呢?


校领导和嘉宾正在李昌校长纪念馆(前右起:王树权、王树国、吴林、李玉、黄文虎、杨士勤)

纪念馆里,收藏着一本哈工大人怀念李昌校长的文集《永远的校长》,47万多字,记录了哈工大老一代“八百壮士”的真情实感,李昌校长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无可取代,他们是李昌校长在哈工大奋斗11年并立下汗马功劳的见证人。让我们翻开这本文集,看看他们铭刻在心底的记忆——

“李昌老校长为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的成长壮大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是新中国政府接管哈工大后学习苏联期间奠基人中功劳最大、成果最丰、影响最广者。……最最难忘的是他独特的工作作风与深刻的教育、教学思想。”        

 ——李家宝

“李校长对我的教导,教我怎样从事教学、科研,怎样工作,尤其是怎样做人,使我铭刻于心,永世难忘。……李校长是新哈工大的缔造者。哈工大无处没有留下李校长的身影。”

——黄文虎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口号是李校长1954年提出的。他说‘一机部和高教部都要求我校毕业生必须达到高水平,我们的教学就必须‘面向生产需要,面向中国教学实际’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从母校半个世纪按此理念办学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完全有理由期望她在今后的岁月里,不断获取新的辉煌!”

—— 俞大光

“李昌校长是一位高瞻远瞩、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政治敏锐的革命家。”           

——姜以宏

“李校长在人才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所谓‘八百壮士’就是在他的领导下我校的杰作……他充分发挥了苏联专家的作用,使得年轻教师吸收了苏联模式的营养,加上原有的西方模式教育,从而兼得了双方之长,在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                  

——何钟怡

“反思哈工大的崛起,李昌在哈工大的几项重要举措:1.精心选拔才俊。2.结合生产实践搞研究。3.敏锐察觉世界变革趋势,改变专业设置,赢得科技竞争先机。4.唯才是举。他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海纳百川’的宽大胸怀,‘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严格要求,在培养与提拔人才上创新、敢于负责的勇气和魄力,造就了一支年轻的驰骋在新中国教育战线上,为哈工大腾飞与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令人瞩目、欣羡的教师队伍——哈工大‘八百壮士’。”                                       

                                          ——周定

“李昌校长携全家来北国边陲哈尔滨,埋头苦干11年,铸就了哈工大辉煌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又为第二个‘黄金时代’奠定了基础。……建立尖端技术专业,实施由民转军的发展战略。如果说哈工大是中国航天人的一个摇篮,李昌校长则是当之无愧的这个摇篮的奠基人。”                                     

                                          —— 孟新

“李昌校长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哈工大11年也是光辉的11年,将永远留在哈工大的史册上!他为哈工大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他不愧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共产党的“光辉典范”。

——周长源

  

“李老仙逝,但他那坦诚、淳朴博大、宽厚的人格魅力永存于我,他给哈工大人留下的遗产是丰厚的。”               

——张真

     …… ……

老一代“八百壮士”对他的字字褒奖和赞誉,充满了深情与敬仰。李昌主政哈工大11年,功不可没,可歌可泣。当他调离哈工大后,仍对学校念念不忘,始终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
   20世纪50年代的老哈工大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来这里,更多的是回忆和重温。他们说,老校长给我们留下的很多很多……他是哈工大崛起和发展的见证。这个纪念馆建得好,老校长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

来纪念馆参观的大学生,李昌的名字对他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但通过参观他们知道了哈工大的一段历史,知道了他们之所以报考哈工大,被哈工大所吸引,是因为半个多世纪前曾经有一位校长带领“八百壮士”缔造了哈工大的辉煌。

《李昌校长纪念馆》由原副校长强文义主持筹建。他说:“老校长给哈工大建立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培养了“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哈工大今天的位置,与李昌的思想方针是分不开的。他以个人的品德和工作作风影响了一代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这些财富无法用金钱衡量。”

强文义对纪念馆的展出方案,认真研究和修改。他多次提到李昌在校时,从不考虑自己,每天有三个单元的工作,无私无畏,在人生的旅途上给工大人树立了榜样。他说:“我特别怀念他。今天通过纪念馆的形式纪念他,让纪念馆成为传统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年轻人,弘扬李昌精神,继承哈工大优良传统,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虽已归田尚未解甲,忧怀天下壮心如昔

“总为国事积弊非,老来犹堪话桑麻”。老校长晚年,始终做研究。他乐此不疲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研究、管理科学、教育事业、农村经济发展、绿色农业、改善生态环境、老区建设、西部大开发、扶贫等领域。他曾到四川、山东、贵州、昆明等地的农村和山区做了大量考察,形成了第一手资料,并撰写有关文稿,分送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基层单位。

 纪念馆里展出了老校长大量调查报告中的一部分。他办公室其中的一个书架被我们收藏展出,我们从他读过的3000多本书刊杂志中,挑选了一少部分摆放在书架中。这些书刊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站在纪念馆里,环视一张张图片和一件件藏品,我们不由得想起在哈工大博物馆刚刚筹建时,第一次去李昌校长家的情景:北京东总布胡同34号院。当时,91岁的李昌老校长,听说哈工大要建博物馆很高兴。在他的家,夫人冯兰瑞及儿子为我们翻找了许多当年的老照片,找出老校长50年代在哈工大工作时穿的大衣和用过的几副眼镜。当时,老校长拄着手杖,像个听话的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我们翻找,时常还要叮嘱几句。当我们提出是否有老校长当年的手稿时,夫人说:“文革中,家里被抄了6次,好多东西早就没了,能留下这些就很不容易了。”

我们请求老校长为博物馆题词,他很高兴地答应了。没过多长时间便给我们寄来了题字:“爱国爱人,学习创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现在这幅题字就在哈工大博物馆里展出。还记得第二次去他的办公室时,因他年老耳背,与他交流时,我只得一边写,一边说。他叮嘱我们:“你们要建一个革命的博物馆。”老校长的嘱托至今还响在我耳边……


2005年6月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李昌老校长家(左起:李昌及长子、任晓萍、李昌夫人)


2005年8月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李昌老校长办公室(左起任晓萍、李昌、陶丹梅)

    李昌是最先倡导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早在1979年,他就曾向总书记***首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议,1980年12月李昌曾给邓小平写信,建议搞“精神文明建设”。他的信送上后,邓小平对此颇为重视,在来信上批示:“李昌同志这封信中提出的问题,值得大家考虑,印发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同志阅读。”之后不久,1981年第三期《半月谈》杂志刊登了李昌的信,并配发编者按。杂志出刊当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李昌的信和《半月谈》的编者按。此后,“建设精神文明”被写入文件。

李昌除了到全国各地考察外,心里一直装着全国双文明建设,他还亲手创办了《双文明建设信息》刊物,转载各地和报刊信息,并亲自写文章。

李昌办公室的秘书向我们介绍情况时,还给我们找出了那封信的打印稿,我们小心地把它珍藏起来,现在它已成为纪念馆里珍贵的展品。

哈工大博物馆筹建期间,我们曾多次去老校长家。最后一次,是为筹建《李昌校长纪念馆》而去征集老校长留下的遗物等。这一次,老校长刚刚故去4个月,他的女儿李玉帮我们整理照片,夫人冯兰瑞因感冒喘得厉害,正点滴治疗,老校长离去,她还陷入悲痛之中。想起前几年我们在他家与老校长见面的尘前影事,如今物是人非,心中不免酸楚……

忧国忧民,胸怀天下,耄耋之年的老校长工作起来和年轻时一样不知疲倦,甚至有些亢奋。他的秘书曾说:“老校长只要身体允许,他就坚持天天在办公室办公。”

有这样一个镜头已深深地定格在许多人的脑海中:北京,东总布胡同34号院,那座挂着“精神文明”字样牌匾的简易小平房,满是书刊杂志的办公室,一位90多岁、儒雅清瘦的老人,神情严肃地端坐在由几个写字台合起来的大办公桌前,查阅书报文件,忧怀天下苍生……

如今,老校长晚年工作的办公桌已被收藏摆放在纪念馆里,桌上的笔墨、书稿、眼镜仍在,仿佛老校长刚刚搁笔……

高风亮节情牵工大  斯人已去风骨犹存

纪念馆里有一块引人注目的铜质捐赠奖牌,面对它,我们感动、震撼,肃然起敬……  

李昌校长逝世前,把他毕生的积蓄和子女的资助100万元,捐给他热爱的哈工大。老校长逝世后,他的女儿李玉代父亲向哈工大教育基金会捐赠。

2011年9月9日,在哈工大博物馆举行了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暨“李昌奖”颁奖典礼。李玉在会上激动地说:“父亲能够在哈工大工作11个春秋,是幸运的;能够为哈工大建功立业,奠定哈工大在全国知名高校中的领先地位,开创了哈工大的黄金时代,是光荣的。无论是在哈工大期间还是调离后,父亲都时刻关心哈工大的发展建设。大到学校的每一次重大飞跃,小到老师取得的可喜成绩,他都牢记心上,牵挂哈工大的各项事业。虽然父亲想回来参加哈工大90周年校庆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他对哈工大的情结难以割舍,始终把哈工大作为他毕生的光荣与骄傲。”

李玉说:“父亲晚年,将节省下的生活费、结余的稿费和子女的资助全部捐献给工大,用于培养人才与奖励杰出人才。今天,‘李昌教育基金’的设立,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希望李昌教育基金会灵活运作,不辜负九泉之下的父亲对哈工大寄托的美好期望。”

李昌不仅关心哈工大的发展,对哈工大的干部、工作人员、学生都念念不忘,他对哈工大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1983年1月10日,黄文虎被任命为哈工大校长,他曾经给老校长写信,向老校长咨询如何开创哈工大的新局面。李昌当时很忙但又非常关心哈工大的发展,于是在3月19日他召集在京出差的哈工大部分同志,口述了黄文虎校长咨询的一些问题。如今,那份整理过的并经李昌校长认真修改的记录稿,已收藏展出在纪念馆里。

李昌虽离开哈工大很多年,但他还是有机会就和学校的领导以及部分老教师讨论工作。老校长已把哈工大的事业当成他自己的事业,哈工大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肉和灵魂,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李昌生前,原副校长强文义多次去北京与老校长见面。他说:“老校长离休后,一天到晚惦记着哈工大,每次见到我都嘱咐:你们要办好哈工大的事,要把威海(工大)办好。去年他病重,逝世前的一两个月,我去医院看他,只要他清醒过来,仍在叮嘱要办好哈工大。最后老校长已经不能说话了,见到我,点头示意,我心里明白他还惦着哈工大的事,我很感动……”

李昌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从青年运动的领袖,到杰出的大学校长,从军队到中央,从中央到地方,无论角色怎样变换,他为草是兰,为木是松;光明磊落,无私奉献;两袖清风,一身傲骨!

他,一个永远值得敬仰和纪念的人!